陶瓷上闪烁的荣耀
——记全国首届最美家庭获得者
平定县冠山镇冠庄村张文亮家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的繁荣稳定,离不开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康。而在我们阳泉市,就有这样一户家庭,两代人几十年“耕陶为业”,父子三人先后获“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拥有了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荣获2014全国最美家庭的张文亮一家。
说起张氏三兄弟,在山西工艺美术界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每当外人提起他们今日的成就时,三兄弟张口闭口总是离不开2012年就已经过世的老父亲张聪先生。张聪先生从1954年进入冠庄陶瓷厂工作,年仅17岁的他从接触陶瓷这一行起,就再也没有放下过。他首先从最苦最累最脏的揉泥做起,逐步成长为冠庄陶瓷厂的技术骨干,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先后到河北、山东、广东等地学习各种制瓷技术。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山西省着名陶瓷专家水既生等到冠庄瓷厂帮助研发新品种,张聪在水老的指导帮助下逐步掌握了施釉技术,在水老的领导下和其他技术骨干一起恢复了宋金时期的黑釉刻花制瓷技术。张聪先生为了最稳定的釉色配方,走遍了对周围的山岭沟壑,找原料,作分析,反复烧制,研究比较,把不同原料都做了详细的等级记录。这对一个高小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他硬是突破了一个个难关,在“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前提下找到了最合理的刻花瓷釉料配方,对刻花瓷工艺的成功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1985年,刻花梅瓶在山西省首届工艺旅游纪念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至此,平定的仿宋刻花瓷系列产品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1986年,张聪先生与同事设计制作的刻花瓷梅瓶获国家轻工部“百花奖”创作设计一等奖。一时间,平定刻花瓷名扬天下。随后在1988年的秋天,张聪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第三届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并受到了李鹏、姚依林等国际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9年,张聪和平定县医院五官科候秋来大夫共同研制成功了氧化铝人工陶瓷,挺骨,帮助聋人恢复听力,此项成果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张聪和其子张文亮共同设计制作的《手工铁锈花釉瓶》入选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名人作品展。
即使获得了如此高的荣誉,张聪先生还是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在上世纪50年代,家里生活条件不好,但无论什么样的饭菜,张老先生都是吃得非常香,从不挑剔。他常说饭菜“生得吃了有干劲,焦的吃了能开胃”,给家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所以即使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一家人的生活也过得其乐融融。但在1995年,冠庄陶瓷厂在市场的冲击下,渐渐开始不太景气。怀着对平定刻花瓷的不舍情怀,张聪先生带着从陶瓷厂回家的三个儿子文亮、宏亮、伟亮在冠庄村自己院里修起了张氏陶艺手工作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默默无闻到海内闻名,张氏一家人付出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努力。2008年4月,张聪先生的刻花瓷作品《剔花黑釉瓶》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性收藏。2006年8月张聪先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工艺美术师”荣誉称号,2006年9月平定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艺术之乡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刻花瓷之乡。正如杨伯珠先生所说“这里(指张氏陶艺手工作坊)就成了当今平定刻花瓷的根和源”。没有张聪先生的坚持坚守,平定刻花瓷不会像今天这样家喻户晓。
张聪先生一家曾被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刻花瓷艺术之家”的荣誉。张聪、张文亮获得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陶瓷和玻璃艺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认定为张聪先生为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11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张聪先生“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
张聪先生身上有三个特点:1、专注——一生只做陶瓷一行;2、不服输——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咬牙坚持下来;3、自强自立——不求人不靠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三个儿子继承了这样的家风家训,老大张文亮技术全面,擅长拉坯;老二张宏亮偏爱砂器,擅长营销,是平定张氏砂器陶艺坊的坊主和平定砂器的代表性传承人。老三张伟亮追求全面,擅长配釉。文亮、宏亮、伟亮三兄弟有的做瓷,有的制砂。出则分,入则合,配合得无比默契。
老大张文亮,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之下,从小就喜欢上了陶瓷这一行业。与老父亲一样,同样是从17岁开始进入冠庄陶陶瓷厂工作,期间由于瓷业不景气,卖过花盆,走村串巷照过像。但始终没有割舍下对陶瓷的热爱,最终还是继续干起了这一行。为了他的瓷瓶瓦罐张文亮一年到头没有休息日,1988年,工作伊始便参加了省工艺美术总公司主办的“工艺旅游纪念品设计”培训班学习。2000年张文亮被聘到清华大学陶瓷培训基地当艺术总监,他还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当过实习师傅,手把手地教那些大学生甚至外籍学生拉坯。
2005年2月,张文亮的《三角刻花瓷瓶》获得首届山西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被省民俗博物馆永久收藏,同年9月,张文亮的黑釉刻花《富贵平安》获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2006年,张文亮的刻花瓷作品《缠枝牡丹纹天球瓶》被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收藏。
其实做陶瓷并不难,难得是做一辈子只做陶瓷一件事。在做陶瓷的几十年中,张文亮为了工作,日日夜夜全身心的投入在自己亲手制作的瓷器当中,家也顾不得回。有一次孩子生病了,妻子急得送孩子去医院,而张文亮却因为工作原因无法陪同,妻子一个人照顾生病的孩子,在医院里跑上跑下,又要拿化验单又要去取药,孩子又因为生病难受哭闹不休,妻子情急之下打了孩子几下,可是看着孩子哭花的小脸心里也觉得酸涩不已,忍不住也和孩子一起哭了起来。那一刻,妻子真是对张文亮有埋怨,有的时候,夫妻二人也因为工作原因有过口角,但妻子最终还是理解并支持了他的工作,张文亮极为感激自己的妻子 称自己的妻子是“贤内助”。日复一日中,张文亮还把自己对陶瓷的热爱传递给了身边的人。
张文亮有一儿一女,长子张鑫从小随祖父张聪老先生长大,做为长子长孙,深受他老人家的喜爱。在2011年张鑫考上大学时,张聪老先生曾亲笔书写了“学习要勤奋,花钱要节俭”送给他,表达了老人对自己孙子的殷切盼望。在2012年老人家即将过世的时候,都忘不了给自己最疼爱的长孙亲手制作剪纸图样。
张鑫现在无锡一所大学学习紫砂专业,并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郁伟杰老师的关门弟子。如果说刚开始由于父亲整日忙于工作,张鑫还有些不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但随着他对这一行业的了解渐深,也渐渐爱上了黑釉刻花瓷。而女儿张艺虽然年纪小小,今年刚满14岁,但已经开始尝试制作简单的一些工艺品了。谈起今年张文亮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儿子放假回家和女儿两人共同制作了一批黑釉茶具,虽然还有些不足,但眼看自家第三代传人渐渐成长起来,张文亮心中是说不出的自豪与骄傲。
次子张宠亮,从小在冠庄陶瓷厂上班,每天跟着父亲和师傅们拉柸。修柸、制砂锅,渐渐对制陶这门手艺有了新的感知。1995年,当父亲和长兄在自家办厂时,他在冠庄村最东南建起了砂器生产企业。为了做砂锅,他住在一间夏天漏雨、冬天进风的破房子里,为了做砂锅,他十天半个月也回不去一趟家,妻儿曾经对他充满了埋怨,但他痴心不改,专一行爱一行,最终不仅获得了砂器上的成功,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当得知大哥文亮与荷兰有砂锅生意意向时,他毅然淡然搅下了生意。按荷兰人的要求,必须脱离砂锅传统工艺和技术标准。为达到要求,张宏亮先后用土窑、倒烟窑、煤窑、气窑、电窑各种窑试验烧制,一次不行、十次不行、一百次、一千次,为了选好造型。经过5年的艰难探索上万次的试验,张宏亮终于烧制出符合荷兰人要求的砂器。当他的成品7000件砂器第一次漂洋过海出口荷兰时,他百感交集。张宏亮的砂器因“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栽花不烂根的四不变功效特点受到荷兰人大加赞赏,他的砂器还因其与剪纸刻花等工艺结合,使产品不仅使用于生活,而且起到了装饰美化生活的作用。这一订单生意的成功,让张宏亮更加坚定了把”平定砂器做大做强“的信心,随后,他又成功试制出可以与电磁炉相结合的”平定砂煲“受到广大客户青睐。经过8年的发展,他的砂器品种从单位的砂锅发展为砂罐,砂壶、砂坛、砂盆、砂笼砂瓢以及砂勺等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砂器表面显光洁。壁薄、体轻耐酸碱、耐高温。经专家签证,有的砂器还可以改变水质。在全国各种展览、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银奖,部分作品被中国农展馆永久性收藏盒展示,他的多件作品已申请了外观专刊的保护。2013年11月,张宏亮被山西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审为”山西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师”。2012年11月15日,乘着当的十人大胜利闭幕的东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平定砂器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张宏亮的“平定砂器文化旅游产业园暨平定砂器博物馆奠基仪式”在平定刻花瓷传承的、平定清代乾隆石窑地的所在地--冠庄村(暨张氏砂器陶艺坊)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张宏亮把砂器生产制造推向了有一个新高度。2013年张宏亮的张氏砂器陶艺坊也成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冠窑”注册商标申请成为了山西省着名商标,“冠窑”正式成为张宏亮砂器自己的品牌。
张伟亮是三兄弟中最小的弟弟,他不擅言词,为人朴实无华,是张氏家族中的掌握火窑的“火头军”。在陶瓷行业中,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无论是刻花瓷还是砂器,都是经1000多度的高温烧制而成的。陶瓷已经有了三、四千年的历史,它是火与土结合的艺术,是在偶然性中产生的必然性,是火中取财、火中求宝,可见火之重要。现在的张伟亮与长兄张文亮一起工作,平定窑张氏陶艺坊每件刻花瓷精品都是经他的炉“炼”出来的。张伟亮除了熟练拿握陶瓷的烧制工艺外,还得到了父亲在釉料方面的真传。他对窑变结晶釉艺术独具匠心,件件作品各不相同。张伟亮曾经告诉记者,当年他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进入陶瓷这一行业,开始学的是车床,但血液里无法掩盖的对陶瓷的热爱,使得他终于随着的父亲、大哥、二哥的脚步,步入了这一行。因为从小跟着父亲,所以从筛选原料、配料、烧制、刻花的各种学习他一样也没落下、特别是烧窑他学的最苦,时间最长,技术也最棒。烧窑是最熬人的活,从点火到住,一直36小时至40小时,人一步也不能离开窑。面对窑内的温度产品,时时刻刻要细心,每三、五分钟就要从观察观察一遍,同时还要做好记录。小火、中火、大火火候的控制要准确无误。从点火0℃开始到350℃是小火,从外面观察,产品坏体处于外干。内部还有结晶水,微量水,从350℃-850(950℃)属于中火,柸体岁地质、原料的不同而不同,这时候就是考验你经验的时候。到128℃以上的时候,柸体就收缩融化。这三个过程,随着窑内温度的上升、窑变、千变万化、不可预知。有一个火没赶上,都会对产品造成损坏,随着土窑、柴窑、气窑、电窑的不同使用,对烧窑技术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你要时时留心,观察窑内变化。张伟亮说,刻花流韵的艺术其实是体现在烧窑中。虽然烧窑又苦又累,但窑内千变万化,那雾那气那云那霞如冰花,似松针,有大有小、有聚有散、有分有合真正是变幻莫测,令人回味无穷。两个哥哥称三弟张伟亮张氏家族中的“老黄牛”是刻花流韵的“耕耘花”是一丝不苟的“火头军”。
三个兄弟其乐融融,三个儿媳在她们的婆婆杜瑞英老人的影响下也和睦相处。杜婆婆细心关照家中的每一位亲人,尤其是老人小孩,嘘寒问暖,体贴至极。大儿媳叫岳秀宏,她的外表就如她的名字一样,格外的秀气美丽。她原是莹玉陶瓷厂的模型工,她与丈夫张文亮可谓是志同道合。每个人从相识到相爱结婚只有两个月,但他们在共同的刻瓷道路上却走了20多个春秋。20多年里,他们经历了无数次风雨,经过了无数次挫折。每天来回路几十里路到厂里刻柸,她从来不叫苦不叫累,丈夫常年出差在外。她包揽了所有家务,还要兼顾上学的孩子。她常教育孩子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她的教育下,她的儿女衣着朴实大方,从不大手大脚,养成了勤俭节约,对人谦和有礼貌的好习惯。常年的劳累让她患上了肩周炎等各种疾病,但她从没有一句怨言。特别在老公公张聪病重的日子里。她跑前跑后,端药伺候直到老人去世。她还和丈夫为了刻花瓷的传承。把儿子送到了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刻瓷技艺。让女儿从小就学习这门手艺,为发展陶瓷艺术培养人才,为刻瓷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儿媳叫穆翠兰,只是一名普通的妇女,但她与丈夫白手起家,刚开始时不仅没有盈利,最困难的时候曾欠下20多万元债务,虽然经过了多少风波,但她从不说一句泄气话,总是与丈夫张宏亮相互支持、相互鼓励、风雨同舟、共同支撑着携手前行。特别是在做砂器的时候,穆翠兰管理生产,照顾儿子忙里忙外,在老公公病重期间也不例外,尽到了作为一名儿媳的本份。这一点,丈夫张宠亮对她充满了感激之情。
三儿媳叫岳芝琴,是莹玉陶瓷厂检验质量的技术骨干,也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嫁给张伟亮后,他们夫妇从配料到配釉到刻花再到烧成,夫妻二人夫唱夫随,日子虽平淡却也幸福无比。
这个家庭有个习惯,即每年农历春节时候都要举行一个家族聚会。这一天,张文亮的所有亲戚朋友欢聚一堂,在拜年聚餐之后,每个家庭成员要汇报去年的工作成绩和当年的计划与展望,并出演自己所编的节目。如今,家族春节联欢会成了全家人一年中最期待、最津津乐道的事。张文亮一家人,兄弟团结、妯娌和睦,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互相支持、相互勉励、相濡以沫。他们凭着精湛的技艺,做人的朴素与善良,谱写了“最美家庭”新篇章。
(王瑜)